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搭上了这条顺风船,移动医疗产业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全球移动医疗产业规模已达到69亿美元,预计2015年将会突破100亿美元;其中,中国和美国将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得益于2010年以来政策层面的放开,近几年中国的移动医疗产业,也开始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爆发式增长。
从市场的需求来看,一方面,我国已于2010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65岁以上的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14%。随之而来的是老年群体的医疗、保健需求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的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医疗资源的分布也不均匀,供需的矛盾为B2C和O2O模式的移动医疗创造了发展空间。
2015年,预计我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42.3亿元,同比增长48.9%。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巨大潜力和无限商机,越来越多的资本开始进入这一领域。以百度、阿里、腾讯为首的国内互联网巨头通过大额投资、并购,整合了一部分知名的在线医疗平台,借助本身的渠道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进入全方位的战略布局。
2014年5月,支付宝钱包正式推出“未来医院”计划,截至2015年1月6日,支付宝未来医院已覆盖37家医院,累计为超过30万个患者提供服务。
2015年2月15日,百度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医护网。
2015年4月3日,据健康元发布公告分析,腾讯CEO马化腾和百仕达董事长欧亚平或将出资12.21亿港元间接持有健康元4.81%的股份。
上述巨头纷纷押宝移动医疗产业,加剧了行业的激烈竞争。
不过,国内资本虽然汹涌,但从研发基础、社会需求的角度而言,中美的移动医疗发展也存在着很多差异。
在产品的市场定位上,中国大多数移动医疗企业的产品是面向患者的;而在美国,移动医疗产业侧重医生和医院的需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医疗资源相对缺乏,患者很难获得高质量的治疗,所以移动医疗企业试图用搭建平台的方式解决这种信息的不对称。
而在美国,医疗资源相对丰富,主要的问题是费用高昂、效率低下。由于全科医生的普及,大部分患者都有固定的医生。因而对于挂号预约以及就诊平台的需求不太强烈,但对于美国的医生和医院来说,如何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提升医疗质量,则是需要移动医疗企业提供服务的方向。
市场定位的不同也直接表现在企业发展方向上,据中科院撰写的《国内外移动医疗技术及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称,我国的移动医疗企业大多采取传统的O2O思维,以搭建平台为主,解决患者信息不对称和就医难问题。
在美国,则更多地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美国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Epocrates就是这方面的代表。通过向医护人员提供药品查询软件以及健康数据管理系统实现盈利。总的看来,我国移动医疗企业的相关布局更多地还属于战略卡位,在底层数据的收集环节仍处于各自为战的探索阶段,而美国已经很好地运用了这些技术,从而提升医疗质量和控制成本。
同时,中美的移动医疗产业差异还源自中美传统医疗产业的不同。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杏树林CEO张遇升此前撰文认为,在国外,医疗健康产业通常都会有着很长的产业链。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伴随着整合和互动。但是在中国,由于大部分的医疗体系是归政府所有,比较分散,整合的难度也很大。而美国,由于私有化程度高,已经基本实现了端到端的整合,从医生转诊、在线诊断报告查看,到开具处方的整合。
不过,随着政策的放开,国内企业也在进行着探索。比如阿里云医院平台就在积极地与公立医院合作,推动医疗服务全流程线上管理的普及。其发展规划为:与诊所签约,执业医生入驻;打通零售药渠道,引入第三方检查/检验中心,引入医疗机构,探索、商保报销领域。
眼下看,和国外相比,我国的移动医疗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仍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医疗产业本身由于研发成本高、金额大,还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帮助,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政府的引导与政策的支持。
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