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近组织广东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在省内展开专题调研,其中一个专题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多位代表提出,新一轮医改的重点,无疑是公立医院的改革。在推进公立医院向公益性回归的同时,也应该积极推动社会办医。
促进社会办医与公立医院改革并不矛盾
我国医改已经进行多年,改革虽然促进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为突出的便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甚至有不少民众在患了大病以后放弃医治。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医改中政府把本应承担的兜底责任推给了社会,虽然减轻了财政的负担,但使得本是全民所有的公立医院产生了逐利性,如,医院向病人出售的药品要加成,而医生又可以利用处方权对病人过度用药。很显然,这是目前需要再度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原因。
医疗是民生的基本需求,它同基础教育、住房、就业等需求一样,需要由政府提供兜底保障。所谓兜底保障,指的是政府有责任在这些方面向民众提供基本的低价服务,对于一些低收入、无收入者,政府有责任动用财政让他们能够得到基本的民生服务。但是,在前期的医疗改革中,由于强调了市场化,忽视了政府的兜底保障功能,导致民众权益受损。因此,现在的全面深化改革,就是唤醒曾经被忽视的政府兜底保障责任,就医疗卫生领域来说,就是像广东省的全国人大代表所说的,公立医院要恢复公益性质。
本次医改,还提出要推进社会办医。社会办医指的是吸收民营资本、外资等兴办医院和其他医疗卫生设施。由于资本的属性,它们向民众提供的医疗服务不具备公益性,其收费等也比较高。社会办医之所以需要,一方面它可以成为公立医院的重要补充,弥补公立医院所存在的缺口,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向一部分有特殊医疗需求的群体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但是,由于社会办医走的是市场化的路径,因此并不能代替公立医院。广东省卫计委负责人表示,广东将全面放开社会办医,要严控公立医院的规模,给社会办医留出空间。这种为了让社会办医有空间而有意压缩公立医院规模的政策取向是值得商榷的,政府压缩公立医院规模,其实就是压缩其在医疗方面的兜底责任,如果过度依赖社会办医,就很可能会回到“看病难”、“看病贵”的老路上去。
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也是本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公立医院恢复公益性质,并不是回到计划经济时期的医疗“大锅饭”时代,而是明确要求政府向民众提供医疗方面的兜底保障,让民众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