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高致残性自身免疫病。尽管近些年对本病的研究不断深入,但由于各地区学科发展不均衡,对疾病认知存在差异,误诊误治现象仍然存在,因此应重视对其流行病学、致残率及伴发病等方面的探讨,从而引起各级医务人员和全社会的关注。
1 RA流行病学现状
RA发病呈全球性分布,不同国家和地区患病率不同,为0.18%~1.07%,发病具有一定种族差异,印第安人高于白种人,白种人又高于亚洲黄种人,而北美及欧洲北部地区患病率高于南部,显示了地理环境和种族遗传与发病的相关性。据近10年来国外资料显示,欧美等发达国家RA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约0.5%~1.0%,高于我国,而其他发展中国家尚缺乏可靠的流行病学资料。
值得重视的是,自2009年10月ACR/EULAR颁布RA新的分类标准之后,因其敏感性和检出率较1987年ACR分类标准提高,RA患病率亦可能随之变化,这将影响以往人们所享用的流行病学数据,因此,掌握新分类标准应用后RA流行病学状况至关重要。
在我国,继20世纪80年代由张乃峥教授与国际抗风湿联盟(ILAR)合作对我国RA流行病学调查之后,贵阳、东北、广东、山西、山东等地先后进行了规模不等的区域性流行病学调查。
Zeng等问对1980-2006年我国各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査进行检索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陆RA患病率为0.2%~0.37%,与大部分亚洲国家及南美患病率相似,但明显低于白种人,且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近一项北京地区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校正后RA患病率为0.28%,女性是男性患者的6倍,这也表明近30年来中国RA患病率变化不大。
然而,在实施新的分类标准之后,我国同样缺乏新标准指导下的RA流行病学资料,仅有一项河南省漯河地区针对中老年人群所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是基于此标准,数据显示该地区的患病率为7.1%,显著高于以往资料,其中也与被调查人群为高发年龄段有关,但RA新旧分类标准是否会影响流行病学结果也是值得探讨的。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生活习惯与环境不同,故应尽早在多地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获得可信资料,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卫生规划和RA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